欢迎你进入科技大田机械产业专题信息!   注册 | 登录
位置:科技大田机械产业专题>>资讯>>政策>>内容阅读
重大政策!前四月新增专项债已发行超1.6万亿元,逾六成投向基建
重大政策!前四月新增专项债已发行超1.6万亿元,逾六成投向基建 2023-06-06 14:02:19 来源:每日经济新闻

央行数据显示,4月份,地方政府债券发行6728.5亿元,较3月份的8900.4亿元相比有所放缓。根据公开发债数据,今年前四个月,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7825亿元,同比增长32%。

地方政府债券可分为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。其中,专项债券是地方政府为了建设某专项具体工程而发行的债券,是政府带动扩大有效投资,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。

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“加力点”主要是三个:一是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。在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.06万亿元的基础上,今年将统筹财政收入、财政赤字、贴息等政策工具,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。二是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。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,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,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。三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。

具体到4月份,新增专项债券发行额为2647.6亿元,同比增长155.07%,原因何在?

图片来源:广发固收研报

吴志武指出,如果今年上半年财政部没有特别要求加快地方债发行进度,那么未来两个月新增债券发行规模将不会超过提前批剩余限额。

兴证固收研报表示,政策指引下,5~6月新增专项债发行或将继续保持相对高位,但发行节奏可能放缓,同时再融资发行或将持续放量。

记者注意到,地方政府债券按用途分,可分为新增债券和再融资债券。新增债券是新发行的债券,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、民生项目等建设。而再融资债券则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务本金。

今年前四个月,全国地方发行新增债券19520亿元,同比增长约15%。再融资债券8306亿元,同比增长99%。

“5~6月计划发行的再融资债规模合计高达6272亿元,再融资发行或将持续放量,关注后续新型再融资债重启的可能。”兴证固收研报指出,考虑到2023年地方债的到期规模进一步增加(3.65万亿元),以及或用于隐性债务化解的新型再融资债可能继续发行,2023年的再融资债或将创造新高。

据广发固收研报统计,截至5月25日,已有17个省市披露6月地方债发行计划,合计4971亿元。和剩余提前批额度相比,仅河北、黑龙江和江苏三个省份计划发行量超出剩余提前批额度,但超出规模较小。河北超出新增一般债额度100亿元,黑龙江超出新增一般债和新增专项债额度128亿元、126亿元,江苏省超出新增专项债额度27亿元,其他省市计划发行量均在剩余提前批额度内,表明6月新增地方债发行量可能并不会明显超出剩余提前批额度范围。

图片来源:兴证固收研报

值得注意的是,中小银行专项债占比8.8%,较2022年同期(1.4%)明显上升。“2023年支持中小银行专项债发行提速,4月发行明显放量,在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中小银行风险背景下,2023年支持中小银行专项债有望继续放量。”兴证固收研报指出。

民生银行研究院也在研报中提到,1~4月累计,新增专项债发行16216亿元,其中投向基建领域9801亿元,占比为60.5%,低于去年2.8个百分点,专项债资金对于基建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。不过,已公布发行明细的新增专项债中有1052亿元左右用作资本金,占同期新增专项债的7.8%左右,较2022年的6.6%小幅提升。

新增地方债限额分配体现正向激励原则

目前,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是分布不均匀。“一些地方债务风险较高,还本付息压力较大。我们已督促有关地方切实承担主体责任,抓实化解政府债务风险,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。”财政部部长刘昆曾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。

吴志武指出,债务风险较高,通过对高风险地区减少地方债务限额,抑制其举债规模,有利于降低其债务率,也有利于防范区域性风险及由此带来的系统性风险。同时,部分地方像广东、江苏、浙江等地因经济体量较大,财政实力较强,债务负担较轻,增加其政府债务限额,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,进而发挥稳增长的重要作用。

“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实行限额管理,新增地方债限额的分配充分体现正向激励原则。财政实力强、举债空间大、债务风险低、债务管理绩效好的地区多安排,财政实力弱、举债空间小、债务风险高、债务管理绩效差的地区少安排或不安排。”吴志武表示。

吴志武介绍,新增限额分配选取影响政府债务规模的客观因素,根据各地区债务风险、财力状况等,并统筹考虑中央确定的重大项目支出、地方融资需求等情况,采用因素法测算。

“正因为如此,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上各地会存在不均衡的问题,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地方债发行规模较大,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债发行规模较小,虽然这不可避免会拉大各地经济发展差距,但这有利于防范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。”

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 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管理 员,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,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。
Copyright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-2014 福建省云创集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
All Rights Reserved. 运营维护:三明市明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咨询:0598-8233595 0598-5831286 技术咨询:0598-8915168